人类的意识和心理来源于外界的信息输入和反馈,并一层一层叠加而成,这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。
我们的意识有点像一段自我修改的计算机程序,如果被蛇攻击,就会形成一条回路——蛇和蛇状的物体很危险,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效果。
因为父母的照顾才能在幼年时期生存下去,这是一种正反馈,于是我们会天生选择相信父母,进而童年时期的教育会在整个人生中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。
但是由于父母的认知能力和时代背景,提供的经验和相关教育可能并不正确,导致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、世界观并不符合现实,于是很多人被这种冲突困扰。
这里分享一些我受到的一些错误教育,以及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被毒打的经历。
顺从:听话
我的童年事情听到最多的词汇印象中就是"听话"。
我父母经常会这样说:
"你去学校的时候要听老师的话"
"在外面的时候要听大人的话"
"在班上要听同学的话"
"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要听话"
然后我傻傻的确实很听话,于是成为了父母口中好孩子,邻居经常会这样说:
"xx 娃子(四川对小孩的称呼)听话的很"
甚至有一段时间非常困惑,有时候只是让我听话,甚至没说听谁的话啊,我一个人在家怎么听话。
幸好,因为一次早早的生活"毒打",我很早认识到"听话"这件事情并不对。
小学时,一个很机灵的小伙伴拾戳一群人去挖野菜折耳根(四川话,学名鱼腥草)。
我老实的跟去了,于是他们(比我大一些)让我去小水沟旁边挖,并告诉我他们会去更危险的山坡上挖,并等会儿回来。
结局也许大家已经猜到:我等到天黑他们也没有再回来,而是直接回家去了。
走了很长一段夜路才回到家,由此才意识到,"听话" 是一种危险的行为。
忍让:吃亏是福
我当然表示对他们不满,不想再和他们玩,于是开始变得内向,思考这些人的行为是为什么,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(相比失去对探索世界新鲜感的现在,那时是非常开心的人生阶段)。
农村有一种奇怪的人际关系,人们喜欢嘴甜恭维的人,谁内向就和残疾人差不多。
于是我父母觉得我被欺负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,即使被欺负就让着他们,也要和他们玩。
无条件忍让的思想非常糟糕。
无条件忍让不会让别人不欺负你,而只会让老师说出那句名言,"为什么欺负你不欺负别人"。
即使在成年后,依然有许多人在忍让,被霸凌。
我忍让的后果则是真的被欺负的很惨,更为诡谲的事情是,我并不是打不过,而是真的听话不打回去。
直到有一天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,并再没有人欺负我了。
怕事:逃避斗争
和忍让类似,我们不会因为逃避,而让避免糟糕的事情发生。
当有人找你麻烦的时候,如果不能也给他制造一些麻烦,那么麻烦会无穷无尽。
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,不要和坏小孩一起耍,离他们远一点。
有些人在学校是真的啥正事不干,甚至因为你会做一些比较难的题被老师夸奖也会让他们不满。
但其实有一些人的凶狠是表面的,他们并没有资本和能力进行真实的博弈。
而很多父母并不知道,甚至在学校的环境中都在无时不刻发生博弈(这也是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的)
比如有一天我是值日组长,我们组有一个同学每次都参与不打扫。
我拿这事儿问我父母,要不要告诉老师,他们的意见是吃点亏算了,不要得罪人。
我找到他警告说如果不参与打扫就告诉老师,他威胁我如果告诉老师就放学后打我。
在内心做出艰难的选择后告诉了老师,老师批评了他并调整了值日分组,最终他并没有打我。
在工作中,类似的冲突会经常发生,甚至最严重的劳资纠纷企业也会堵你敢不敢去仲裁。
这都是一种斗争,没有学会和外部斗争的后果是内心的冲突和痛苦,并转化为团队内部冲突,家庭内部冲突。
被污名化的欲望
这一段并不是父母教育的问题,而是社会教育的问题。
社会教育中把欲望描绘的很肮脏,但是你会发现社会的上层人士满足欲望的同时还会立个牌坊,上面写着“艰苦朴素”。
我们喜欢甜食,是因为身体需要能量,即使在能量过剩的今天,喜欢甜食是刻在基因中的。
用 “这娃贪吃” 批评小孩,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问题。
同样的,喜欢被表扬、爱炫耀、贪婪、好斗、好色是出自基因的原始本能。由于社会规则和分配的问题,我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,间接地满足欲望。
如果接受了欲望不高尚的设定,会在社会中遇到巨大的生存障碍。
人们获取利益换取欲望的满足,才是和你打交道的真实原因和动机。 如果不能理解欲望就不能理解人性,比如发个简单的红包比为爱发电的恳求好用百倍。
很多的互联网消费端应用,都是针对人的欲望而设计的。
道德绑架
当面对更小孩子对大孩子捣蛋的时候,有些父母会对大一点的孩子说:"让着别人,你大一点,你是哥哥……"。
这种教育方式几乎对所有人造成了伤害。
一方面,对小一点的孩子造成认知误导。以为当对方比他大就应该天生让着他,如果遇到不讲情面的人时就会吃亏。
这种情况在女孩中非常普遍。 例如,四川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。这里不但不会重男轻女,对女孩的要求要远远低于男孩。 所以让很多女孩产生错误的认知——都应该让着她。
另外一方面,道德绑架对小孩成长会带来两种不同的影响。
一种是学会了道德绑架作为一种和人打交道的技巧,获取额外的利益。
另外一种情况是成年后很久都会活在道德绑架的阴影中,而自己全然不知。
迷信:大人说的都对
农村会有一种常见的情景,村里面有做媳妇的生了女孩,就会被不公对待。
然而在生物课上清晰的说明了婴儿的性别问题由男方决定。
在童年时期,我面临同样的场景,并用了同样道理讲给大人。
除了换来"书呆子"的嘲讽外,不断给我和小伙伴们植入"大人都是对的"这样的观点。
"大人说的都对" 的定律是农村迷信的根源。
一些巫术和土方法都是"大人"的"大人"传递下来的,即使科学发展也难以改变。
迷信教育会导致丢失怀疑精神,甚至怀疑会被当做"不听话",进而不再怀疑老师、书本、电视、网络甚至抖音等自媒体平台。
当不再保持怀疑时,一个人的认知和思想就难以保持独立,并无时不刻被环境影响,处处陷入被动。
总结
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在批判父母、老师的教育方式,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,他们无法做出更好的选择,甚至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。
而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童年时期的影响对认知形成的潜在影响。
虽然,心理学主流观点认为"童年对成年后的影响不大,主要影响还是基因"。我更加赞同另外一个观点,"世界是其历史之和",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其成长历史共同构成,包括基因,也包括童年。
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童年教育的影响,那么在对某些事情做出反应时,应该认识到这不是处于自然本能,而是来自幼年时期某些经历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