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这个公众号以来,有很多朋友咨询过我一些在工作中的问题,无论是否是管理岗还是普通岗位。
这里面发生了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:有些价值观会让人在工作中干的很痛苦,而真正能解决工作中问题的东西,会和价值观冲突。
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调整,就会一直干的很痛苦,不过这个转变很艰难,包括我自己。
这里有两个标准:
- 如果你一直坚持的东西让你痛苦,那么大概率你坚持的东西是错的。
- 如果你的观点和实际结果的反馈冲突,大概率反馈更加符合客观规律。
举个例子,我一直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,即使在一个团队干活儿,我不是 Tech Lead,事情没做好我也会感到愧疚。
我坚持我的责任心,把事情做好,这件事情就会在职场中带来非常多的麻烦,我称之为**“责任心守恒定律”**。我要是把责任全揽过来,后果是剩下的人都开始摆烂,我要是开始摆烂,无所谓的态度,然后都变得有积极主动起来。
后来我意识到,这种心理不是优点(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),而是弱点,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悖论。
在职场中的认知悖论非常多,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的逻辑规律同社会家庭教育冲突。而成为管理者后,这些认知悖论会因为影响力扩大的原因随之扩大。 如果没有处理好,在管理上就会很吃亏,毕竟被人管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处理不好,想管人就比较难。
不过这里说句掏心的话,如果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都感到非常吃力,那么干管理会更加痛苦,这里面有很强的内在因素。
这篇文章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实在的东西写下来,有补充的可以留言。
01 责任心过度
“责任” 实际上自然界中是没有的,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组织,产生了责任这个概念,让人类组织能力更强。所以在学校时期,老师和家长都会强调责任,这些概念已经被内化到大脑中,成为一种模因。
不过责任心过度就不是好事了,很容易被人作为拿捏的工具(虽然很多场景下这种拿捏是下意识的)。
除了前面说的“责任心守恒” 的规律外,责任心过度会导致职场困境。
责任心过度就会害怕担责,有好的机会的时候不敢参与;偶尔需要背个锅也不乐意,其实有时候“背锅费”在工资中已经给了。
如何解除责任心过度的心理问题?
其实大多数人的工作又没啥权力,失败也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。一般来说,权力和责任都是对等的,没有权力哪里来这么多责任?
所以当真正需要你承担责任时,也意味着,领导会授权,其实也就是升职了。
02 谨慎主动帮助他人
助人为乐是一项美德,自然我们会被认为是职场美德。
但是!它的副作用和责任心类似,过度助人为乐,会降低你的价值。
给人感觉你的时间并不值钱,那么以后很多事情就可以给你干了。
接过来一件事,很多随之而来的麻烦也拖泥带水的过来了。比如,你看不惯同事写的代码,接过来自己写了,那么后面出了 Bug 要不要修?有生产问题你要不要背锅?即使原本的工作是别人的。
在合适的时候帮助他人不仅可以提高团队效率,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,但廉价的帮助就像在讨好,暴露虚弱的内心,告诉别人你需要换个人情。
03 不要真的有太多意见
你在煮饭的时候喜欢别人在旁边嘀咕吗?
不喜欢是吧,领导安排事情的时候,同样不喜欢有人有太多意见。
给领导提意见是个非常艺术的事,提的好叫做建设性意见,提的不好叫做破坏军心,在古代军营不被拖出去斩了就算好了。
这里的认知悖论是,领导只希望你把活儿干好,有些事情干的不那么完美,他也不期望完美。
很多时候领导操心的事情完全不一样。我们普通员工,往往关注在自身,工作流程顺不顺利,干的顺不顺手之类的。
讲太多意见,领导在想:就是你在教我做事?
这些事情对于领导来说往往不重要,他们关注指标任务能不能完成,上线时间能不能赶上,虽然工作流程优化可能会减少交付时间,但领导心思不在这个上面的时候,他很难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。
如果我们讲优化工作流程,领导可能不太关心;如果我们说有一个方法是按时上线,他可能就关心了,再谈优化流程。
在什么时候真的该提意见?
如果领导拿出实质性的奖励,那么这时候说明领导的关注点在这个上了,“千金市马骨”的时候,才听得进去建议。
除此之外,少提建议,少抱怨,别做出头鸟,出头鸟当不了领导。
04 不要害怕吵架
我们经常被教育为人和气、不要和人争斗,在工作中能让就让,倡导非暴力沟通。
这里的悖论在于,如果你不吵架,如何发挥价值?
假设你是一名技术经理,产品给你了一份到处都是逻辑错误的需求文档,让你两周后上线。
对于领导而言,对产品的输出物把关本来就是你要做的,我一点都不关心你们是咋解决的,总之不要把不合格的需求流转下去就成。
对于团队而言,好好好,你当好人是吧。我们来接烂需求,到时候反复改的时候又不是你来加班,要你这个技术经理做啥。
在多数组织里面,不同的岗位是用来相互制衡的,如果产品没有技术经理制衡,产品和开发之间的矛盾就会很大。
05 别听太多人的意见
我们从小被教育“要听话”,“听话”教育是非常糟糕的教育方式,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。
就像有个故事说的那样。从前,有个农夫骑驴赶集,路人赞驴贬人。农夫改骑为牵,路人又赞人贬驴。农夫无奈,将驴背上鞍鞯,与人同骑,路人笑其愚蠢。最后,农夫扛着驴走,路人议论纷纷。
你无法满足所有的意见。
很多人给出意见时,并没有从提出意见人的实际情况出发,因为实际结果咋样也不关他事情。
就比如很多人说要出去创业,先干了再说。那么创业之前不应该想想,商业模式是啥,有没有足够储蓄,未来几十个月没有收入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吗?
这么说的人可能是写自媒体的,负责输出情绪就可以了。
但是做决策的人有可能无法承担后果,即使听取别人的意见,那么也需要自己做出决策,这些决策的后果是自己承担的。
很多人害怕做出决策,宁愿相信别人的意见,甚至是抛硬币的结果,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,这本质是逃避的心理,虽然最终后果还是自己承担。
06 工作不是越努力越好
如果我说在工作中能少干就少干,这是不是又是悖论?
我们也常常被教育,有眼里有活儿。实际上在很多公司,完全不能这么干。
你作为开发人员不能说产品不专业,我就把需求改了吧,然后这样做出来要好一些。
这种事情听起来很离谱,但是实际上发生过,有开发人员觉得产品的搜索设计不合理,自己加了一些搜索条件。
虽然确实好一些,但后果是什么?加的东西不在测试的范围内,如果出现 Bug 算谁头上?
无为而治,以逸待劳,少干比多干强,越俎代庖更是不可取。
07 慢比快好
我们一直接收到的认知是,工作需要做的越快越好,努力成为劳动标兵。
做的又快又好不能成为管理者,管理者是协调者(Dispatcher),不是 Worker Plus 版。 工厂里面有几个管理者是打螺丝打的又快又好的?
非常重要的认知是:工作的价值大于工作的速度。
很多时候慢慢工作的好处是沉得住气,不会咋咋呼呼,拿出来的东西足够专业、可靠。
假设有时候领导让你做个 PPT,说你赶紧搞出来,样式不重要。如果你真拿个样式一塌糊涂的东西出来,从主观上领导感受就不好。
这时候需要判断什么是紧急的东西,什么是需要做完整,做好的东西。
有时候有些同事会觉得不公平,我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就能把活儿做完,干的又快又好,晚上还加班,为啥 Tech Lead 的角色不是我?
虽然成为 Tech Lead 背后会有很多重要的考量,有时候有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成分在,但是做得快是最不重要的那一项。
08 写在后面
很多人看完这篇文章可能会批评,这是哪里的来的老兵油子,我想我以前会辩解,我现在应该不会。
抓住做事的规律比纠结世俗的看法更重要,这些本身就是一些认知悖论。
什么是悖论? 这也可,那也可。
被提拔的人往往都是因为比较负责的人,但悖论在于,如果过度自责反而会带来非常多麻烦。
越努力干活的人,在不恰当的事情上反复折腾,反而不如他啥事不干。
正因为悖论存在,才让处理人际关系成为艺术。
下期见。